5·12致敬护士:以生命为刻度,丈量人间温度

2025年5月12日,国际护士节与汶川地震十七周年纪念日重叠,历史的悲怆与生命的坚韧在此刻交织。当人们向护士群体献上鲜花与掌声时,这场致敬已超越职业礼赞,成为对人类守护者精神图谱的集体凝视。

1.png

灾难中的“生命摆渡人”
十七年前,北川中学废墟下,护士长陈敏跪地七小时为幸存者输液,膝盖磨出血痕仍拒绝撤离;去年京津冀暴雨,急诊护士李薇薇划着充气艇转移新生儿,保温箱在摇晃中持续供电,婴儿啼哭与湍流声编织成生命的和弦。在ICU的生死博弈场、在传染病区的隔离病房、在急诊科凌晨三点的救护车后舱,护士们用静脉穿刺的精准度、心肺复苏的节奏感、伤口换药的温柔力,将“专业”二字拆解成千万次与死神竞速的瞬间。

日常中的“隐形治愈者”
公众往往只看见护士白袍下的疲惫,却忽视其职业价值中的人文刻度。肿瘤科护士王芳独创“疼痛表情卡”,让晚期患者通过表情符号选择镇痛方案;儿科护士张萌用卡通贴纸转移患儿抽血恐惧,将恐惧值转化为信任值。这些“非医疗技术”的智慧,恰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象化——当患者将护士手背当作情绪宣泄的“安全岛”,当家属在危急时刻本能地抓住护士衣角,守护便升华为跨越疾病的羁绊。

致敬之外的深层追问
我国注册护士数量虽达563万,但每千人口护士数仅3.3人,远低于OECD国家均值。当护士群体持续面临职业暴露风险、夜班超时、医患冲突时,致敬不应止于节日的鲜花,更需制度性保障:提高职业津贴、增设暴力伤害险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。正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李桂美所言:“护士的手掌,一面托着生命的重量,一面连着社会的温度。”

在这个被数据与算法定义的时代,护士们用体温焐热冰冷的监护仪,用语言融化焦虑的坚冰。他们的存在,让医学从技术冰河走向人文暖春。致敬护士,就是致敬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尊重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