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信: 微信二维码
- 电话:
2025年立夏节气刚过,我国夏季版图已呈“东西横扩”之势。截至5月12日,全国超半数省份提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,其中西安、广州等地入夏时间较常年偏早10天以上,河南、湖北、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提前超20天,刷新近十年纪录。
气候异常成为本轮“早夏”的直接推手。气象数据显示,今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.5℃,黄河以南地区受高压系统控制,晴朗少雨的天气使地表辐射升温显著。以西安为例,该市于4月29日入夏,较常年偏早19天,创历史同期极值;广州、深圳、中山等珠三角城市更在4月8日集体“官宣”入夏,较常年提前7-12天。高温的“超速扩张”正引发连锁反应:华北平原预计5月16日起将现35℃以上高温热浪,局地或达37℃;而西安虽整体气温较2024年偏低0.3℃,但7月中旬至8月仍可能出现10-13天高温日。
面对“超长待机”的夏季,多地已启动应急响应。农业部门通过“一喷三防”技术应对小麦干热风风险,城市管理则侧重保障电力供应与防暑降温。这场气候异常引发的“高温突围战”,不仅考验着人类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,更警示着全球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。当立夏的蝉鸣提前奏响,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,已成为时代必答题。
©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