盒马"面包刺客"争议:新零售定价逻辑的傲慢与偏见

盒马鲜生因一款售价98元的"法式玫瑰荔枝蛋糕"被网友贴上"面包刺客"标签,其官方回应"可以不买"的言论引发舆论哗然。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争议,实则暴露了新零售赛道从"消费升级"滑向"价格脱节"的战略迷失。

2.png

一、天价面包的成本解构

争议产品的溢价逻辑经不起推敲:

  • 原料溯源:所谓"法国玫瑰"实为云南种植,成本占比不足8%

  • 工艺拆解:与28元同规格蛋糕共用相同产线,仅外饰不同

  • 数据佐证:第三方监测显示其销量仅为平价款的1/20

食品工程师指出,该产品BOM成本(物料清单)不超过35元,毛利率达180%,远超行业均值。

二、"何不食肉糜"的回应危机

盒马回应暴露三大认知偏差:

  1. 用户画像错位:核心客群月收入已从2021年的1.8万降至1.2万

  2. 渠道红利消退:竞对即时零售平台同质商品均价低40%

  3. 公关灾难:客服对话截屏在微博获12万转发,负面情绪占比83%

值得注意的是,事件发酵当日,盒马APP面包品类整体销量下滑37%。

三、新零售的定价哲学困境

当"消费升级"沦为"价格虚高"的遮羞布,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商业逻辑的崩坏——在盒马们忙着给面包贴金箔时,消费者正用拼多多18.8元的吐司投票。那些被轻飘飘的"可以不买"打发走的顾客,带走的不仅是钱包,更是对品牌最后的情感认同。或许盒马该重温零售业最古老的真理:定价权从来不在货架,而在收银台排队的人手里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