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信: 微信二维码
- 电话:
荔枝市场经历“过山车式”价格崩塌,妃子笑、白糖罂等主流品种零售价从5月初的78元/斤高位暴跌至42元/斤,跌幅达46%,部分电商直播间甚至推出“9.9元3斤试吃装”。这场价格雪崩的背后,是气候异常与产能井喷的双重绞杀。
气候魔咒:暴雨催熟与裂果围城
广东、海南两大主产区在荔枝膨果期遭遇持续暴雨,导致果皮吸水膨胀,裂果率飙升至35%。茂名果农老陈算了一笔账:自家果园裂果损耗超2万斤,折合损失超15万元。更致命的是,暴雨引发的“抢收潮”让未熟青果提前上市,糖度仅14°Bx(正常应达18°Bx),口感酸涩导致复购率断崖式下跌。
产能核爆:越南荔枝“黑马”入局
国内荔枝种植面积突破900万亩,年产量预计达320万吨,同比激增42%。而越南荔枝通过中越边境口岸“零关税”涌入,日均通关量超800吨,其价格优势(批发价较国产低25%)倒逼国产荔枝价格跳水。北京新发地市场商贩坦言:“越南荔枝成本低、品相差,但19.8元/箱(5斤装)的低价让国产货根本卖不动。”
消费反噬:品质危机与需求透支
低价策略催生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,部分商家将裂果、次果混装销售,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出现“荔枝刺客”吐槽潮。与此同时,荔枝消费旺季被压缩至15天,消费者对“低价=难吃”的认知固化,或导致2026年消费热情提前透支。这场价格战中,果农赔本甩卖、中间商薄利硬扛,而消费者也并未真正赢得“荔枝自由”——当甜度与价格一同坠落,这场甜蜜风暴终究是一场多输的困局。
©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