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发射10枚火箭弹人工增雨:科技破局旱情困局,生态与民生“甘霖”双至

随着苏州市气象局指挥中心一声令下,六架火箭发射装置在吴中区、相城区、昆山交界处同步点火,10枚WR-98型增雨火箭弹划破云层直刺天际。这场历时30分钟的人工增雨作业,为持续高温炙烤的江南水乡降下首场“及时雨”,单日累计降水量达48毫米,有效缓解了苏南地区20年来最严峻的伏旱危机。

04.png

科技破局:云层“手术刀”精准截流水汽
此次作业选址于太湖上游风道交汇区,气象部门依托长三角气象一体化平台,运用多普勒雷达、微波辐射计等设备,对3000米高空水汽含量、冰晶浓度进行三维扫描。数据显示,目标云层含水量达2.8g/m³,具备催化条件。火箭弹搭载的碘化银焰剂在-5℃层释放后,迅速形成万亿级凝结核,使过冷水滴体积膨胀120倍,原本“虚胖”的积云在20分钟内转化为暴雨云团。

民生“甘霖”:农田解渴、城市降温、生态复苏
降雨使苏州23万亩水稻田土壤湿度从35%回升至68%,太湖水位上涨12厘米,保障了秋粮稳产。城区气温降幅达6.7℃,市民直呼“终于能关掉空调开窗透气”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连续降水激活了阳澄湖生态链,沉寂多时的青虾养殖区重现“浪打菱花翻白羽”的生机,蟹农预计单产将提升15%。

科学思辨:人工增雨不是“万能钥匙”
气象专家强调,此次作业的成功建立在“天时地利”之上:恰逢南海季风北抬、副高短暂东退,云层厚度超3.5公里且过冷水滴占比超40%。若盲目催雨,可能引发局部冰雹灾害。苏州市已建立“云水资源评估-作业条件研判-生态影响监测”全链条机制,确保每枚火箭弹都成为“生态友好的降雨使者”。

当10枚火箭弹化作苍穹之上的科技雨燕,这场精准降水不仅是对抗旱情的硬核操作,更彰显了人类以智慧调和天时的文明智慧。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,如何让“天降甘霖”与“自然造雨”琴瑟和鸣,将是长三角生态治理的永恒命题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