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个景区特产都有酸奶

近年来,国内景区特产的“酸奶统治”现象引发广泛讨论。无论是北京胡同口的玻璃瓶装老酸奶,还是厦门鼓浪屿的特色风味酸奶,几乎每个景区都能看到这类产品的身影。

酸奶在景区“出圈”的密码,首先藏在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,国内各地乳企推出的瓷瓶或玻璃瓶装凝固型酸奶,凭借浓郁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,成为家庭餐桌的常客。如今,这类老酸奶的包装升级为印有城市地标的瓶身,成为游客打卡的“低成本神器”。相比动辄40元以上的文创冰箱贴,一瓶10元至20元的景区酸奶既能满足“到此一游”的仪式感,又能通过瓶身城市名传递旅行信息,成为社交平台的“隐形广告”。

此外,酸奶的健康属性也为其加分。随着消费者对肠道健康关注度的提升,富含益生菌的酸奶成为“养生旅行”的标配。景区商家敏锐捕捉这一趋势,推出低糖、高钙等细分品类,甚至将酸奶与当地水果结合,打造“地域限定款”。

然而,酸奶的“千城一面”也折射出景区同质化问题。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,超五成受访者认为国内古镇存在“审美疲劳”,而酸奶、烤鱿鱼、臭豆腐的“特产三件套”更成为游客吐槽的重灾区。如何在保留怀旧情怀的同时,挖掘本地乳制品文化,或将成为景区突围的关键。


50504173127.png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