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特尔AI PC芯片遇冷:新锐技术难敌旧芯“产能饥荒”

2025年4月,英特尔正陷入一场“新老交替”的尴尬困局——其主推的Lunar Lake等AI PC芯片市场反响冷淡,而上一代Raptor Lake芯片却因需求激增陷入产能短缺。这一矛盾现象,暴露出英特尔在AI战略转型中的深层困境。

1.png

新芯片“叫好不叫座”:成本与技术双重掣肘
尽管英特尔宣称Lunar Lake芯片已助力其AI PC出货量突破1500万台,但市场反馈显示,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搭载旧芯片的产品。据财报披露,Lunar Lake等新品的成本结构显著高于前代,导致搭载该芯片的笔记本售价普遍上涨15%-20%。与此同时,其NPU(神经网络处理器)在本地化AI任务中的效率优势尚未转化为用户体验层面的显著提升,企业客户仍需依赖云端算力完成复杂模型推理。

旧芯片“逆袭”背后:性价比与供应链惯性
Raptor Lake芯片的“意外翻红”则源于多重因素:一方面,其兼容性优势使其能无缝适配主流OEM厂商的现有模具,缩短产品上市周期;另一方面,英特尔“英特尔7”工艺节点的产能瓶颈进一步加剧了旧芯片的稀缺性。戴尔、惠普等厂商被迫将Raptor Lake芯片库存优先分配给商用机型,导致消费级市场“一芯难求”。

战略失衡:AI野心与现实落差
英特尔临时联合首席执行官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坦言,公司正面临“技术路线与市场节奏的错位”。尽管其计划于2025年底前交付1亿台AI PC,但Canalys数据显示,当前Windows AI PC市场份额仅28%,远低于其30%的年度目标。更严峻的是,竞争对手高通骁龙X系列已通过ARM架构在轻薄本市场站稳脚跟,而英特尔的代工业务仍受困于18A制程的良率爬坡。

这场“新冷旧热”的闹剧,揭示了英特尔在AI时代的核心矛盾:是继续押注高成本的新技术路线,还是回归性价比主导的市场逻辑?答案或将决定其能否在AI PC赛道中逆转颓势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