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微信: 微信二维码
- 电话:
一、"茨菰"的正确读音:cí gū
"茨菰"二字需分开解析:
- "茨":读cí(第二声),本义为用芦苇、茅草覆盖屋顶,引申为丛生植物;《诗经·小雅》有"墙有茨,不可束也"之句。
- "菰":读gū(第一声),原指茭白(古称"菰米"),后成为茨菰的专称。
此名源于形态:茨菰叶如箭镞(茨),根生块茎(菰),故合称"茨菰"。吴语区又称"慈姑",因食用时需"慈心剥之"而得名。
二、千年水生蔬菜的历史溯源
先秦食用记载:
《周礼·天官》载"加笾之实,菁菹、鹿臡",其中"菁菹"被后世考证为茨菰腌菜,可见其作为宫廷菜肴的历史。唐宋药用记载:
《新修本草》(唐代)载其"主百毒,产后血闷",苏轼诗中"茨菰春盘香"则印证宋代已广泛食用。明清栽培高峰:
《农政全书》详述茨菰种植法:"六月下种,如芋法,冬月掘之",形成"浅水栽,深泥壅"的成熟技术。
三、文化符号与药用价值
- 文学意象:
- 茨菰叶形似燕尾,明代文人杨慎赋诗"燕尾分波绿,茨菰映日红",喻其形态之美。
- 因生于水中,常被赋予"清高"之意,如《红楼梦》中贾府宴席用"茨菰鸭汤"象征雅趣。
- 药用功效:
- 传统: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谓其"润肺止咳,散血热",常用于肺热痰喘。
- 现代:含秋水仙碱(需高温破坏)、维生素B₁₂,具抗炎、抗癌潜力,但需警惕生食中毒风险。
四、食用禁忌与烹饪技巧
- 安全处理:
- 削皮后需用盐水浸泡1小时,或焯水5分钟,分解秋水仙碱。
- 忌与酒类同食,可能增强毒性。
- 经典食谱:
- 茨菰烧肉:五花肉与茨菰同炖,吸油解腻,江南名菜;
- 茨菰酥饼:将茨菰泥混入面粉烘烤,酥脆清甜。
五、现代种植与文化遗产
- 主产区:江苏宝应、浙江嘉善仍有大规模种植,宝应茨菰获地理标志认证。
- 非遗技艺:苏州"茨菰雕"为省级非遗,艺人以刀代笔,在茨菰上刻花鸟鱼虫,可作果盘装饰。
结语:从《诗经》中的"墙有茨"到餐桌上的"茨菰烧肉",这种水生蔬菜承载三千年饮食智慧。下次品尝时,不妨细品其"水中碧玉"的雅韵与"解毒润肺"的深意。
©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