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乐、楚歌、楚辞 一起领略两千年前古人的精神生活

随着考古发掘推进,武王墩大墓9个椁室的功能已经明确,其中北室承担“乐府”职能,西室拥有乐舞出行场景,在这两处椁室内,发现了较多的乐器文物。提到楚式乐器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。作为楚国的属国,曾国国君的这组巨大编钟能够让人们一窥楚式乐器的宏大规模。在春秋战国时代,钟一直是楚国人的礼乐重器,而与这些黄钟大吕相伴相生的,是自由奔放、充满想象力的楚歌、楚辞等文学艺术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楚乐和楚辞来领略一下两千年前楚人的精神生活。

在湖北宜昌博物馆,一件名为“楚季宝钟”的青铜钟格外引人注目。“楚季”极有可能是第十五代楚王熊徇,这件钟是目前我国第一次考古发现的西周中晚期刻有“楚季”铭文的楚国青铜器,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。它的重要特点是“一钟双音”。

522192450.png
宜昌博物馆馆长 肖承云:所谓的“一钟双音”,就是分别敲击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,会发出不同的声音。楚国青铜乐器的铸造方式多样,对青铜合金的化学成分也非常讲究,其音质清纯、音域宽阔、悦耳动听,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。


提到先秦时代的礼器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原地区的鼎,而在当时的楚地,钟与鼎一样具有礼器的地位。“尚钟之风,以楚为烈”,甚至作为掌管宫廷音乐的最高官员,楚国的乐尹也必须以“钟”作为姓氏,足见楚人对钟的感情之深。楚国的青铜钟不仅规模庞大,制作精良,音律准确,音域也极为宽广。1970年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,卫星播放的《东方红》乐曲,就是用一组出土于河南信阳的战国楚编钟演奏的。

音乐与文学相伴相生。著名的“楚辞”,就是从楚国的民歌“楚歌”中诞生出来的。文学史上一般把诗经和楚辞称作先秦文学的双璧。与主要取材于社会生活,反映社会面貌的《诗经》相比,“楚辞”则更偏重描写个人情志与幻想,它的文字更加奔放,极富浪漫自由气息。

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杨理胜:“楚辞”完全是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,比如说在离骚里面屈原讲他个人的情感,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还有《九章》的《哀郢》当中,“皇天之不纯命兮,何百姓之震愆”,讲的白起拔郢以后,楚国郢都的老百姓流亡的场景,他把当时的一些史实方面的东西和个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了。

楚乐、楚歌与楚辞,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到了汉代,楚地一带的诗歌音乐风格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。从汉高祖刘邦的《大风歌》、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,直到汉乐府诗,都能找到“楚辞”的影子。楚辞自由的语言风格,接近口语化的表达方式,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。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